冷冷文秘网 - www.lengleng2.com 2024年05月16日 12:58 星期四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汇编12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10-16 10:06:01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汇编12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汇编12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设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2.00)

    1、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2、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发出了战斗的呼号、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这的首歌曲《保卫黄河》------------------(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首先请同学们把课上这首《保卫黄河》认真欣赏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噢~~~~~~~~(播放范唱)(1.30)问题一: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齐唱与轮唱

    4、齐唱与轮唱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5、齐唱与轮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是你听了音乐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画面?)

    听一遍一次回答三个问题,好像很难,那我们再听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唱与二部轮唱,二部轮唱时,男声先进的还是女声先进的?

    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齐唱雄壮有力,轮唱轻快活泼。

    那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雄壮有力的齐唱,表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必胜的信心。轻快活泼的轮唱,表现我们的游击队员灵活的打击敌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们也受到了在那艰苦的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的感觉是什么?(昂扬、激动、热血沸腾,真想怎么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

    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学会好不好?-------那看课本-------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指挥图是怎样的?学唱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分好声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齐唱与二部轮唱唱曲。那男同学志女同学分开,各自作为一个声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们先来解决一下个别旋律的问题,请认真欣赏歌曲,把自己认为困难的旋律作个标记,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强调一下几个地方:前附点八分与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变化(齐唱与轮唱时的变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师指挥,跟范唱练习(挑一个到两个指挥好的学生上台一起指挥)---------教师指挥,跟伴奏练-------期间可选出两位或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练习轮唱。

    简单的相互交流,练习最后一遍,进行表扬。(至此用32分钟)

    三、拓展

    《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保卫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会请几个同学你唱一下的,认真听噢)

    2、通过欣赏这首钢琴协奏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请你谈一下(硝烟弥漫、战马奔腾的战场,游击健儿英勇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7.00)那同学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什么不一样?合唱曲特点:声乐曲(由人来演唱)、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协奏曲特点:器乐曲(由乐器来演奏)、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合唱曲,能更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协奏曲,表达感情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小节

    同学们,《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2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

    (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

    (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

    3、初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4、会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春”导入

    1.说春天的词语猜季节。

    鸟语花香绿草如茵万象更新繁花似锦…………

    2.板书:春

    3.扩展春天的词语、诗句等。

    二、思考。

    1.板书课题。孔子游春。

    2.你想了解些什么?

    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演示课件。(配乐朗诵)

    四、交流、反馈。

    你听明白了什么?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五、还有很多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1.借助网络,自主学习。

    2.自主选读,感悟语言、批注阅读。

    3、交流。

    六、教学:“泗水春景”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们不紧迎来了听课的老师,连“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也赶到了这里。

    我就是“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我们这里景色优美,眼看“5.1”黄金旅游就要到了,可是还缺导游,听说金南中心小学六(3)班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潇洒、美丽,而且能说会道。今天我是来招聘导游的。

    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

    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1)学生读2节。

    (2)指名读课文。

    (3)设计导游词。

    (4)学生交流。

    (5)大家表演精彩极了,本公司决定,全部录用。

    (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

    七、学习字词。

    八、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家你打算作些什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

    〈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

    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

    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思讲演比赛

    激念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宽)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
    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
    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

    (1)生字词。

    (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9.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
    白色——雪;
    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学生了解作者,自学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石灰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由“千锤万击”出深山,经历了“烈火焚烧”,已至“粉骨碎身”出毫无怨言,也无悲观之态,历经千般苦、万般难,终得“正果”——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作者笔下的“石灰”有着不怕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时诗中已不单单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让其高洁的情操永留世间。

    “墨梅须具梅花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现实中的王冕与其笔下梅花一样,傲立于严寒。作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状物而言情,托物而言志。作者们正是借石灰、墨梅寄托高洁、坚贞的情操。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

    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广玉兰图片。

    师:她,幽香飘远,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她,高雅洁净,阳光下尽展无限纯美。她,生生不息,风雪中铸就铁色柔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她,走近她美的世界。一齐读题。

    师:谁来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师:还有谁想读?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的?

    师:读的好,说的更好。让我们把感情送进去,齐读——

    师:记住,我们语文朗读最讲究一个“情”字,一篇文章,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要用“情”去读。

    2.你见过广玉兰吗?给大家说说。

    3.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介绍自己见过的广玉兰。

    二、读通感知,识字质疑

    1.文章是怎样具体描绘广玉兰的呢?自己读课文。

    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几个重要的生字词:荡漾内涵绽放铁锈色凋谢柔韧婴儿弹性圆茎孕育花蕊衬托数世同堂玉琢冰雕

    (2)“数世同堂”,这里的“数”是多音字。读第三声时可以组哪些词?这里读第四声,表示什么?

    小结:一个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在一个大家族中,“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数世同堂”又表示什么?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再细细体会。

    3.读通课文。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通过几遍读课文,广玉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质疑: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炼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

    (2)为什么说一棵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小结过渡: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就跟作者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广玉兰,用心去感受。

    三、阅读品味,感悟语言

    1.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心思考刚才的问题。

    2.“数世同堂”是几代人住在一起。对于一株广玉兰来说,这里的“几代”是指什么?(板书: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开过的)

    小结:这就是广玉兰的不同形态。

    3.在同一棵树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形态?

    (板书:“有早有迟”、“各种形态”)

    4.中间的2——6句具体地描绘了花开的各种形态,好好读读课文,你最喜爱哪种形态的,说说喜欢的原因。

    5.学生汇报,相机出示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图片,指导品味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用心感受这旺盛的生命力。

    6.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说——(引读)。形成板书:(见后面)

    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生交流

    (出示图:各种形态的花)你看,这些在不同时间开放的不同形态的花朵,多像一个大家族里的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美满幸福呀!让我们一起将这株美丽、充满生机的广玉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7.对照板书总结:扣住关键的提示性词句引读: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先总的概括了——,接着2—6句近距离描绘了花的各种美好姿态——。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正好互相照应,写远观广玉兰而产生的奇妙联想:远远看上去——

    8.让我们用朗读再次展现玉兰花的美。

    四、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1.想不想让这幽香与纯洁的广玉兰花开在你心里呢?那么就让我们看着板书,自己试着背一背。

    学生对照板书练习背诵。不会背的时候可以看看书。

    2.我们一起背。

    集体对着板书试背。

    3.谁想背给大家听?

    个人试背。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1.广玉兰的确美,不仅花朵纯洁甜美,它的花香、花瓣、叶子也美得超凡脱俗,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情不自禁地爱上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以及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抓住花的特点,和你的好伙伴说说它的样子。

    板书设计:

    含羞待放

    有早有迟刚刚绽放数世同堂

    各种形态盛开着的生生不息

    开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

    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陈荒煤,走进丛林,去认识广玉兰。

    (朗读课题)广玉兰

    师:作者陈荒煤在丛林中散步,首先是被什么所吸引,从而认识广玉兰的?(一股淡淡的,来自广玉兰的幽香),那股幽香吸引了作者,在散步的时候,作者都要去欣赏一下。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广玉兰,去欣赏它。

    二、朗读课文,感悟特点

    A广玉兰花

    1.多媒体显示广玉兰的美丽图片

    师:看着这些美丽的广玉兰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赞美它?(洁白无暇冰清玉洁等)

    2.作者又是怎样赞美它的?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赞美广玉兰的词语。

    (板书:洁净高雅)

    3.你从课文的哪一个句子中读懂了广玉兰洁净、高雅的特点?

    (1)出示:“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指名朗读,这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什么?(生动地描绘了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色彩是纯白又有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所以作者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质感是玉琢冰雕,理解“玉琢冰雕”,又有柔韧而有弹性,所以作者又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

    两个“无法”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广玉兰的美无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形容,美到了极点,引读“只凭几个……全部内涵”。体现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赞美之情。)

    (2)指导朗读,齐读。

    在朗读中感悟广玉兰洁净、高雅的特点及作者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广玉兰如此纯洁、幽香,在五六月份开花的季节里,广玉兰向我们展示了它不同的风姿。

    4.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节写了同一棵树上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形态的花?找出有关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再在旁边写上你喜欢的原因。

    (1)全班讨论交流

    花的形态:含羞待放刚刚开放盛开着的凋谢的

    你喜欢哪种形态的花呢?为什么?

    a“有的含羞待放……,鲜嫩可爱。”你喜欢它的什么?

    (喜欢它“含羞待放”的样子,象个害羞的少女,喜欢它“碧绿”的颜色,“鲜嫩可爱”的样子),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指名朗读。

    b“有的刚刚开放……约有一寸长。”

    (喜欢它迷人的幽香,把小蜜蜂都吸引住了,也把我们陶醉了),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感受广玉兰花的幽香,指导用急切、喜悦的心情来读。

    c“盛开着的玉兰花……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喜欢它如婴儿般“洁白、柔嫩,惹人喜爱”的脸。如婴儿般娇嫩),谁来把广玉兰花的可爱读出来。指名朗读。

    d“先前热热闹闹……,新生命的种子。”

    出示文字,看图欣赏玉兰花的花蕊、种子.为什么喜欢?

    (虽然没有盛开的广玉兰花那样的洁白、甜美,没有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的羞涩……但却有孕育新生命的种子)

    指导学生看图,教师讲述:这些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就是孕育新生命的种子,现在花凋谢了,但有了这些种子,广玉兰花明年还会再开。这种子是生命的象征。谁能把广玉兰花旺盛的生命力读好?指名朗读,齐读。

    (2)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生活在同一株广玉兰上面,因此,引读“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出示该句

    理解“数世同堂”(几代人都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永不停息)作者为什么把一株广玉兰比作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同一珠广玉兰上面有不同形态的花,有含羞待放的,有刚刚绽放的……好象几代人生活在一起,败了再开,永不停息)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旺盛的生命力,板书),齐读

    (3)指导课文第三小节的结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第三自然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因此我们在描写自己喜欢的花时,也可用上总分总的结构。分组朗读,总齐读。

    过渡:好花还需绿叶扶,那广玉兰的叶子又有什么特点呢?学习课文4小节

    B叶子指名朗读

    (1)出示:“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觉得另有一番情趣。”

    你感受到了什么?(叶片富有情趣)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广玉兰叶片的“情趣”?

    (“富有光泽”“铁锈色短毛”“微呈波状”)

    除了感受到广玉兰叶片的情趣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叶片旺盛的生命力)从哪里感受到的?(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密集油亮、终年不败、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谁能把广玉兰叶片的`情趣、旺盛的生命力读好?指名朗读。

    (2)是啊,广玉兰的绿叶终年不败,多么富有生机,即使――引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这是一种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齐读。

    三、回归整体,创作志情

    师:广玉兰的确很美,那淡淡的幽香,纯洁高雅的花瓣,生生不息的花朵,终年不败的绿叶,都显示出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再次看到广玉兰时,你想怎样来赞美它呢?

    (学生自由表达)

    是的,作者在文中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向我们介绍了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板书:爱,更爱)

    四、课堂超市

    1.在文中找出几组意思相近的词语抄下来

    凋谢-凋落 纯洁-洁净 洁白-纯白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词语

    3.摘录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

    4.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花写出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洁净高雅 爱

    广玉兰

    旺盛生命 更爱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通过综合性学习,继续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汉字,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好汉字。

    3.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能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4.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中秋节那天,一定都吃月饼了吧。圆圆的月饼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月亮、团圆。

    师:那你知道远古时代甲骨文中的“月”是怎样写的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甲骨文“月”)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月,你看,它像什么?(半个月亮)随着汉字的演变,月字的字形渐渐发生了变化,你看(课件演示“月”的变化:他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成金文、小篆、隶书、到现在广泛运用书写的楷书、草书、行书。同学们,“月”字从月亮弯弯的样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感受到汉字非常有趣、很神奇……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

    师:看着这个主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中国的汉字有什么值得我们热爱?汉字是怎样演变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究。

    二、探究汉字

    师:为了让大家解决好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现在,请大家自由地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文章,也许你会从文章中发现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原因,把你发现到的相关语句作上记号。

    (生自由阅读相关资料。)

    师:让我们来交流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原因。

    1.交流之一:字形美:

    师:你搜集到哪些资料足以说明汉字值得我们热爱?说说你的第一处发现。

    生:(找到比喻句)师出示课件。

    师:我们自由地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汉字很可爱、很美丽(板书:美丽可爱)

    师:对呀,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P85的资料“汉字的演变”,你觉得这一个个汉字哪些地方可爱?

    生:汉字很生动、形象。

    汉字那么生动、有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正是因为汉字的可爱、美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所以,我们要由衷地说:(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

    2.交流之二:意境美:

    师:你还搜集到哪些资料说明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

    生:(找到汉字风韵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师:是一群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这段话,看看这些小精灵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遐想。

    生自由读这段话。

    我看到哭和笑着两个字的时候,也有和作者不同的感受(师示范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以你最喜欢的一个字为例,写一写这个汉字给你带来的遐想,交流交流。

    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汉字就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板书:风韵独特)让我们带着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吧: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课题)。

    3.交流之三:字体美:

    师:在我们眼里,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交流资料(课件打出文字)。

    师:你瞧,老师把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展示书法作品,师配乐介绍书法风格。

    师:接下来,还有几幅书法作品我们要一起欣赏,同学们边看,边想,如果你是书法赏析大师,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析这三幅作品。

    (逐一出示楷书、草书、隶书三种书法作品。)

    师:现在我们分成四人学习小组,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赏析交流。你可以先读读材料《赞汉字》,借鉴其中的好词来评析;还可以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会书法的同学还可以借助平时书写的经验来评析。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请组长做好记录,把组员的发言整理成一句或一段话,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交流并对进行评价,可以是精彩的,值得借鉴的,也可以是还需要改进和加强的。

    师:这三幅作品,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风韵,难怪作者说它变幻无穷汉字是世界上最有诗意与灵性的文字,书法又是汉字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真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把心中的赞美表达出来吧: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课题。)

    三、赞美汉字

    师:除了我们,还有许多人也同样热爱着祖国的汉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段资料,请看屏幕:

    1.奥运会会徽。

    2.《中国娃》。

    师:不管是用写文章的方式、还是绘画、写歌,都真挚地表达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生:认真写字、不写错别字……

    四、延伸课外

    师:可是,你看(课件演示街头错别字)在我们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还有不规范的地方,下节课,我们也来开展一个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并把这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反映反映;在我们的作业和习作中,也要规范用字,不写错别字,让我们也为纯洁祖国文字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汉字更美。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由“相片”做引线,展示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

    学生谈观感。

    生: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年轻妇女让我给她的丈夫写一封信,信中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相机归纳。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的怎样的?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1)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与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归纳:

    2)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什么焚烧它?

    师: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什么以相片为题?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问题提出来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靠——

    生:读书解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xxx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谈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预设点:

    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用特别的信封信纸,还要加上一张特别的相片,表达特别的心意。

    师:哪里写出了信封信纸的特别?

    生:在第一段。

    生读。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

    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不用这种纸行不行?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为什么用这个不可啊?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

    预设点:

    验讫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那天,我的一个远房的嫂子来让我写信。除了这样的信纸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这张相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3至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边勾画边在重点的地方加了标记。有的同学还边勾画边做了批注。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勾的第3自然段这。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同学们,“讫”是什么意思?

    生:讫就是说结束终了。

    师:“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他们是怎样检验照片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勾其他句子的?

    生读:“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师:难怪我说这照片不像,比现在还老。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本来挺年轻,可她宁愿给自己的丈夫看自己老些的样子,就是因为她想让丈夫看看她被战争折磨的样子,鼓励他能坚决地勇敢地去打仗,把敌人都打退喽,以后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敌人在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张相片啊,几千几万人在照相啊,但却拣不出一个有笑容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一张脸啊,这相片是怎样照出来的?

    生:照相的时候,敌人拿着刺刀在身后。

    师:读读这段好吗?

    生读。

    师:不照行不行?再来读一读

    生:不行

    师:读读这段

    生读。

    师:想象敌人拿着枪刺逼着的情景,自己再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同学们,拿枪刺逼着照的相片用在了何处呢?你找到了吗?

    哪段写了?

    生读: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良民证是什么,有了解的吗?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不带良民证会怎样?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个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发的?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定义什么样的人是良民?

    生:不反抗日本人,不心怀不轨的人。

    师:心怀不轨是贬义词,不能用到这里。

    出示良民证的图片: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

    看图片。

    师: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

    这是什么姿势?

    生:举手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文章的良民证加了引号,也难怪老百姓把良民证统统都烧了。再读读这段

    生:自由读

    师:知道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了吗,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知道了吗?

    师总结照片的样子

    2、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预设点: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她为什么把这张照片寄给远方打仗的丈夫?她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书上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

    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这位妇女刚刚介绍照片的时候还是笑嘻嘻的,后来变得庄重起来,现在又抬高了声音,谁再来读一读?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

    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这照片师千千万万照片中的一张,这心意也是几千几万老百姓的心意啊,“叫她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了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所以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意,同学们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鼓励丈夫,前方的战士积极得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1篇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教后反思: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
    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 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教后反思:

    1、全面铺开,狠抓基础。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应该结合复习内容,有效合理地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是全面铺开,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试探、了解。其次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然后,学生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重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2、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各个击破的复习方法。第一,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第二,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第三,注重各章节试卷的评价反馈。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定向复习。训练中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

    3、出一系列的过关试题,让学生过关。

    由于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易错的题目,所以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大,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信心,答题习惯过关,如答题字迹清楚工整、作图规范、在指定位置答题等。不过关的同学就重做这份卷子,直到过关为止。这一举措对后3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在小考中发挥出最佳的成绩水平,教师有计划、有条理的辅助他们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是较为关键的。由于我教学经验的欠缺,在复习内容上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了复习时间显得紧迫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方法和计算准确率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坚持始终的训练,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简便方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低。我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更好地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辅导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进步贵在经验的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更要在实践工作上勤勤恳恳,多钻研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总结出新的经验心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狐狸在雪地里奔跑,视频中的狐狸可不可爱?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汇编12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汇编12篇) 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