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文秘网 - www.lengleng2.com 2024年05月17日 04:10 星期五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集锦18篇(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10-16 11: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为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2、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集锦18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集锦18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为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请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课,看看他是谁?(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我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能长能短,变化无穷,下面我们来让它变一变,金箍棒现在长度是1米,我在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10米,我来喊“金箍棒”,你们喊“变”,看它怎么变(动画演示金箍棒1米变成10米);
    在10的末尾添1个0,变成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米变成100米)。有意思吧!现在把100末尾的两个0去掉,变成1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0米变成1米);
    用小数来试一试,输入0.1米,在0.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0.1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米变成0.10米),啊,怎么没反应。再在0.10的末尾添上2个0,变成0.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0米变成0.100米),啊,还是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谁想说说看。

    生1:法术失灵了。

    生2:0.1,0.10,0.100米这三个长度一样长。

    老师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二、主动探素,体会领悟

    1、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师:如果你认为这三个长度相等,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相等,如果你对这三个长度相等有疑问,就把你想到的东西写下来。

    拿出老师提供的空白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学生动手写下来。

    (2)学生汇报。

    生1:因为0.1米=1/10米=1分米,0.10米=10/100米=10厘米,0.100米=100/1000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生2:因为0.1米里有1个1分米,0.10米里有10个1厘米,0.100米里有100个1毫米,而1个1分米、10个1厘米、100个1毫米相等,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老师适时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3)观察0.1=0.10=0.100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0.1米=0.10米=0.100米,三个数的单位相同,也就是0.1=0.10=0.100(板书),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1:在小数的后面加上一个0或加上两个0,小数大小是一样。

    生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生3: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大小是一样的。

    2、深化认识小数的性质。

    (1)纯小数中比一比

    师:确实是这样的,是不是其它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样吧,你在心中想一个这样的数,拿出1号练习纸,把你想的小数表示出来,比一比它们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比一比。

    练习纸:

    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

    三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生动手写小数,涂一涂,比一比,师适时板书。

    (2)混小数中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小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下面看看大屏幕上的`小数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一组混小数,让学生写小数,比一比。

    师:大屏幕上的涂色部分应该用哪两个小数来表示?

    生:1.2和1.20

    师:它们相等吗?

    生:看涂色部分是一样大的。

    师动态演示两个阴影部分相等。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1.5=1.50,2.6=2.60

    师:还能说吗?(能)这样的数说得完吗?(不能)能说这么多,你能说出这么多这样的小数,说明你发现了某种规律,这样吧,你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小结小数的性质,揭示课题。

    生1:小数的后面无论添上几个0,它都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都不变。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3、探究小数性质的内涵

    师:下面请看到大屏幕,

    这是我们熟悉的数位顺序表,如果一个整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那它表示的大小就不同了,如5,变成50,同样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它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了,如700;
    如果是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它的大小就不变,如0.3变成0.30,0.300,15.20xx变成15.2。(借助数位顺序表,动画演示添0,去0的过程)

    4、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

    师:现在脑子里想一个数,想一想,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生汇报,如:109.900中末尾的2个0可以去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使小数更简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出示例3,化简小数:0.70 105.0900

    生独立完成,汇报,师讲评。

    0.70=0.7 105.0900=105.09

    (2)改写小数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去掉小数末尾“0”,也可以在小数末尾添上“0”,有时我们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出示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一做

    (1)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2、辨一辨:

    因为0.2=0.20,所以0.2和0.20没有区别。

    3、填一填

    把0.9改写成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的数是(),把800个0.001化简是()。

    四、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0.3=0.30

    1.2=1.20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同学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扮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同学为安排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同学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同学研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发明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扮演情境,吸引同学“进场”。接着,定格在扮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同学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同学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同学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同学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同学展示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学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考虑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同学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增强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同学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假如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同学,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4、35页的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与数学活动,抽象、概括、提炼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从而达到巩固小数意义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构成及小数各位上的数的含义。

    2.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会读、写小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说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生活情景引入: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

    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课题: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这些小数该怎样读写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

    【品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激趣引入:

    抢答题:地球上长的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抢答,猜测长颈鹿的身高)

    出示教材第34页的情境图,学生读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数。

    【品析: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想要学的愿望,同时又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具体数据。】

    故事引入:今天一大早,熊二就吵着要吃蜂蜜,熊大告诉它,只有回答出它提出的几个问题才会有蜂蜜吃。你愿意帮助熊二吗?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7093 31 10000 38950 0.7

    2.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3.导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熊二顺利拿到了蜂蜜。你知道吗,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品析:由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复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为研究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观察教材第34页例2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板书1.8、5.63、12.378)

    (2)观察并思考:这些小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这些小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像1.8、5.63、12.378……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些小数都由三部分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提问:小数点左边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一位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 300 53 50028 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

    (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战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战略的价值。

    2.使同学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战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同学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战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强烈对比中引出转化战略

    1.考考你的眼力。

    出示图(1),教师问:考考你的眼力,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直观观察,同学很容易可以比较出左边图形比右边图形多了一个半圆的面积。

    出示图(2),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假如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考虑: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生长方形的思路。)

    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5格、宽4格

    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生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生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板书:复杂+简单)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战略——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战略——转化)

    [心理学考虑]: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合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六年级同学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出现学习素材,才干促使同学对转化战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便出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

    (1),“考考你的眼力,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同学很容易直观分出大小。然后再出示图。

    (2),提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同学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同学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同学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同学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战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

    教材34页例1、35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2.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3.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

    小棒100根、10根橡皮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出示第33页百羊图。数一数,感受100有多大。

    估一估、数一数、初步认识100有多大。

    提出问题:

    (1)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2)草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羊,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来了一位老朋友(将10贴在黑板上),认数的时候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后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教师: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有这么多!和我们认识的20比较,你对于100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l0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4)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一题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二题同桌互相数一数。

    ①们能很快地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吗,应该怎么办?

    ②要想很快地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应该怎么办?

    ③请“十”来帮帮忙,学生实际圈一圈,10个10个地数一数。

    2.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学具摆。老师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摆七十根时,摆成7捆。摆四十六根时,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老师摆出一个任意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的小棒,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交流,各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5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板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七十里面有7个十

    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7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
    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为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请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课,看看他是谁?(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我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能长能短,变化无穷,下面我们来让它变一变,金箍棒现在长度是1米,我在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10米,我来喊“金箍棒”,你们喊“变”,看它怎么变(动画演示金箍棒1米变成10米);
    在10的末尾添1个0,变成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米变成100米)。有意思吧!现在把100末尾的两个0去掉,变成1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0米变成1米);
    用小数来试一试,输入0.1米,在0.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0.1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米变成0.10米),啊,怎么没反应。再在0.10的末尾添上2个0,变成0.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0米变成0.100米),啊,还是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谁想说说看。

    生1:法术失灵了。

    生2:0.1,0.10,0.100米这三个长度一样长。

    老师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二、主动探素,体会领悟

    1、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师:如果你认为这三个长度相等,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相等,如果你对这三个长度相等有疑问,就把你想到的东西写下来。

    拿出老师提供的空白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学生动手写下来。

    (2)学生汇报。

    生1:因为0.1米=1/10米=1分米,0.10米=10/100米=10厘米,0.100米=100/1000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生2:因为0.1米里有1个1分米,0.10米里有10个1厘米,0.100米里有100个1毫米,而1个1分米、10个1厘米、100个1毫米相等,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老师适时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3)观察0.1=0.10=0.100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0.1米=0.10米=0.100米,三个数的单位相同,也就是0.1=0.10=0.100(板书),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1:在小数的后面加上一个0或加上两个0,小数大小是一样。

    生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生3: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大小是一样的。

    2、深化认识小数的性质。

    (1)纯小数中比一比

    师:确实是这样的,是不是其它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样吧,你在心中想一个这样的数,拿出1号练习纸,把你想的小数表示出来,比一比它们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比一比。

    练习纸:

    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

    三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生动手写小数,涂一涂,比一比,师适时板书。

    (2)混小数中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小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下面看看大屏幕上的小数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一组混小数,让学生写小数,比一比。

    师:大屏幕上的涂色部分应该用哪两个小数来表示?

    生:1.2和1.20

    师:它们相等吗?

    生:看涂色部分是一样大的。

    师动态演示两个阴影部分相等。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1.5=1.50,2.6=2.60

    师:还能说吗?(能)这样的数说得完吗?(不能)能说这么多,你能说出这么多这样的小数,说明你发现了某种规律,这样吧,你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小结小数的性质,揭示课题。

    生1:小数的后面无论添上几个0,它都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都不变。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3、探究小数性质的内涵

    师:下面请看到大屏幕,

    这是我们熟悉的数位顺序表,如果一个整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那它表示的大小就不同了,如5,变成50,同样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它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了,如700;
    如果是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它的大小就不变,如0.3变成0.30,0.300,15.20xx变成15.2。(借助数位顺序表,动画演示添0,去0的过程)

    4、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

    师:现在脑子里想一个数,想一想,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生汇报,如:109.900中末尾的2个0可以去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使小数更简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出示例3,化简小数:0.70 105.0900

    生独立完成,汇报,师讲评。

    0.70=0.7 105.0900=105.09

    (2)改写小数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去掉小数末尾“0”,也可以在小数末尾添上“0”,有时我们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出示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一做

    (1)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2、辨一辨:

    因为0.2=0.20,所以0.2和0.20没有区别。

    3、填一填

    把0.9改写成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的数是(),把800个0.001化简是()。

    四、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0.3=0.30

    1.2=1.20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

    (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

    (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

    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2号:标出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号:对整理的形式及美观度提出修改方法。

    4号:综合组员意见,整理出一份优秀的知识整理卡准备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教师巡视时,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展示两组学生作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刚才同学整理的知识网络都很有特点,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准确全面。老师也整理了一个知识网络。(出示知识网络)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下表中的几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内容较多,只板书部分内容)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利用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把小数位数对齐,再相加减。

    认真,仔细,容易对错数位。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及演算(进位、计算结果要化简)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减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

    ①小数点对齐

    ②从末位算起

    ③别忘记化简

    ④竖式要写得美观

    ⑤计算要细心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添0占位)及演算。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算括号外边的。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相同。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3.提升认识师:通过我们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认为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是易错或不懂的,以及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预设:

    ①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是重点。

    ②重点是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在整理知识方面有了进步,还能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重难点,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之上再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个单元我们掌握的如何?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口算。

    4.5+5.5= 1-0.25= 5.4-0.7= 12.7+7.3= 7.3-0.98= 7+0.7= 9.8-7.9= 0.02+7.98=

    指名直接说得数,全班集体判断对错。并说一说小数的口算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小数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两个数分别是几位小数,在心中口算时一定要对齐数位,其次要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5+2.65= 6.7-5.02= 10-0.8= 9.7+12.34=

    (1)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2)集体更正答案,并且让板演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

    (3)指名说一说竖式计算和验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教师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总结强调:

    计算时首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然后当数位不相同时,要利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再进行计算;

    接着在计算时跟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一样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最后要把得数的最简形式写到横式的后面。

    验算方法也和整数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互换加数计算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或者差加减数进行验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课堂95页第1题加补充题目)

    (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

    (2)甲数是4.2,比乙数多1.4,乙数是

    (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

    (5)比5小0.5的数比4大

    (6)17.5-()=15.05+0.8=3.93

    (7)2.73.44.1

    学生在练习本上只计算不抄题,找生汇报,集体更正。教师重点关注后进生,给予指导。

    3.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64.45-14.3-32.19

    ②12.25+36+7.75

    ③5.83+3.6-4.79

    ④159-(62.39+58)

    ⑤13.05+12.38-4.05

    ⑥5.6-0.71-0.29

    ⑦65.3-(5.3-1.2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更正,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

    (2)第5小题和第7小题是简算的一些变式练习,学生易错,容易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搞混,教师注重指导后进生的做题情况。

    (2)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进行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然后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教师总结: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评价满意吗?你能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五五个方面评价一下自己吗?

    2.提升认识:我们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口算:数位对齐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末位算起,化简混合运算: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简便计算:整数的运算律适用小数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整理有序。上课时发现很多同学整理知识找不着头绪,而且整理的知识比较乱,不清晰,用时较多,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去整理,针对此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问题开始整理思考,并在整理之前思考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整理要求,怎样整理既美观又清晰,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合理科学的把知识形成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2)用心练习。除了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之外,练习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练习的设计很全面,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层次性较强,由基本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混合运算、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循序渐进,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2.使用建议。

    在整理知识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数与整数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练习要适量适当,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0篇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1篇

    教材简析:本册教材中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1-20各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二年级的认识万以内的数打基础。这个阶段的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1到例3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开端,正是牢固的掌握了数数和数的组成,才能更有助于比较数的大小和计算,所以本课的知识尤为的重要。

    设计理念: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数格子时,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自己巧数的方法,其他学生可对其随时发问,了解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学目标:

    1.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的一个一个的或一十一十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4.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观察操作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100以内的组成。

    教学难点:数数过程重,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教学准备:每人100根小棒,10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一数

    从9数到20,再从20数到1.

    2.填一填

    1个十和3个一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板书课题:数数数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1

    请同学们快速整齐的从20数到100.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边数边拿,一根一根的数,数出十根用橡皮筋困一捆。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个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十根困一捆。

    师:如果再接着数出九根,现在一共有几根?(29根)

    29根小棒再添加一根是多少?(30根)满十根又要困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接着数到39根,再加上一根是几根?(40根)40根小棒是4捆,接着数到49,再加上一根又怎么办?(捆一捆)是多少根?(50根)为什么是50根小棒呢?如果再加4捆是多少捆?(9捆)接着数91,92,93“..99,再添1根是多少根?是几捆?(10捆)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小结:数物体的个数可以一个一个的数,还可以10个10个的数,十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学生数十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用刚才学的知识,数数可以十个十个的数,这样会比较快。数百羊图,看谁能最快的数出来。

    抢答: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
    从三十数到七十;
    从六十数到一百。

    2.教学例2

    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师:拿35根小棒,你怎么拿,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

    42.(39再多一根是多少?)(42根是几捆又几根?)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注意:满十根就捆成一捆)不摆小棒直接数一数,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问:79、89、99后面是几?

    3.教学例3

    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35根)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35根小棒是由3个十5个一组成的)3个十5个一组成多少?(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出示4捆又7根小棒,引导学生自己说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师说生来口答:27、46、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3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导学生板演,再说想法。填一填。

    2.谁是小老师(做一做,说一说)

    3.连一连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一个十一捆

    10个十是一百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2、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三、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四、教具准备:

    实体标本: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红艳艳的枫叶及京剧脸谱等图形

    五、学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纸、剪刀、实体标本、树叶若干片、胶水若干瓶、图形、画有等距离点子的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观察激情:

    教师出示实物标本: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红艳艳的枫叶及京剧脸谱等图形。这些昆虫标本、树叶及图形好看吗?学生被这些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异口同声地说:“很美,很漂亮”。“他们有什么特征?”生:“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特征的东西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如飞机、剪刀、花瓶、黑板、镜子等)把这些图形贴或画在黑板上,接着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研究这类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通过你们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一种新本领,并运用你学到的新本领设计出许多更多、更美的东西和图案,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丰富,美丽。”

    操作明理:

    剪剪、折折、发现特征。

    (1)指导学生把图画纸对折,如左图画出小树图。用剪刀沿图案剪下来,打开观察。

    (2)自己在用一张彩色指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自己想画图形的一半,在剪下来打开(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片树叶或各种装饰图案等)教师问:“这些图形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找出来吗?”(两半图形完全相同,大小一样)。

    (3)请学生把打开的两半、再沿折痕对折,你又发现了什么?(两半完全重合)

    (4)教师把印有下列图案的工作纸、分别发给每个小组,要求照刚才的方法对折观察,讨论总结这些图形也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概括出: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过来,在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强化新知

    (1)研究讨论刚才同学们举例说出的图形(飞机、剪刀......等)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2)教师出示下列图形,引导学生思考:

    那些图是轴对称图形?如何标准地找出它的对称轴。

    (把图形对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便是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引导发现,拓开思路。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那些东西是对称图形?你能找出蜻蜓、树叶、蝴蝶、北京脸谱的对称轴吗?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运用提高、发展思维。

    (1)比一比谁用树叶拼成的轴对称图形最多、变化多。

    (2)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请画出对称轴?

    (课本68页的做一做)

    (3)小猴不小心,把小花猫漂亮的照片污损了一部分,你能想办法帮帮小猴把污损的部分恢复原样吗?

    (4)比一比,谁在方格纸上设计的轴对称图形最美,(选佳作贴在黑板上,及时反馈、评价、欣赏)。

    课堂总结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准确地找出它的对称轴,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新本领。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环境装扮得更美丽。

    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幅思维导图,课后请同学们叶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幅美观,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4篇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战略》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目标:

    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实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时反思中,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战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想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学校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

    (1)同学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学校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局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局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方法让大局部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

    (1)同学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同学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局部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画图能协助我们考虑……)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局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同学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身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协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战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战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同学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同学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同学猜想。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同学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想,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假如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同学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同学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战略”,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5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了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

    ⑴平角是一条直线。

    ⑵周角是一条射线。

    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

    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6篇

    教学内容:

    P32-33

    教学目标:

    1、在升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小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识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的分数,写成小数是几个0.1,几个0.01,几个0.001,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PPT,小软尺,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小数和分数的小书签,我想把它们送给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想得到它吗?想得到就积极发言吧。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小数和分数,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用小数表示自己所测量的物体,请大家拿出大家准备好的软尺,请第1组的同学测量课桌的长度;
    请第2,3组的同学测量笔袋的长度;
    请第4,5组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请将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给你的纸里。

    2、每生测量活动。

    3、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预测:

    学生1:我测量的课桌的长度是0.6米。

    学生2:我测量的笔袋的长度是0.11米。

    学生3:我测量的数学书的厚度是0.01米。

    4、展示学生的汇报结果,有质疑的请举手。

    5、根据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小数)

    6、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小数?请举例说明。

    生例举一些常见的小数,师补充一些常见的小数。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这时候通常用小数来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一米长的纸条,把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分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师小结:取其中一份1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1米。

    师:取其中的3份呢?取其中的6份呢?生独立思考。

    生汇报:取其中的3份是3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3米。

    取其中的6份是6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6米。

    2、认识两位小数

    我们都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老师现在把这一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师小结:取其中一份1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1米。

    师:取其中的40份呢?取其中的75份呢?生独立思考。

    生汇报:

    取其中的40份是40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40米。

    取其中的75份是75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75米。

    3、认识三位小数

    我们都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一百分之一,那么老师现在把这一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毫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生汇报:取其中一份1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01米。

    师:取其中的59份呢?取其中的125份呢?

    生汇报:

    取其中的59份是59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59米。

    取其中的125份是125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125米。

    4、对比直观描述,小数的意义

    师: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汇报研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1.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学生2:我发现,分母是100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01.

    学生3: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可以写成三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千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001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的好,那小数点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想这样的小数和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等我们以后再学习)

    5、小数之间的进率

    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发生什么变化?

    0.001米→0.01米→0.1米→1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在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把分数化小数(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2、填一填。

    3、书本33页做一做。

    4、找朋友(将老师发的小书签,根据书签上的小数或分数说出你的朋友小数或分数是几,请起立,展示给全班是不是朋友)。

    5、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

    四、能力提高,聪明屋

    用5,4,0,1,3这五张卡片摆出不同的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小于1且最大的三位小数。

    3、小于1且最小的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设情境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如测量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物体的大小或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实际在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因此我们有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掌握简单的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7篇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 第18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魔术,我们来看看。

    这个数认识吗?几呀?出示数字卡片:1

    我能让这个数变大,看仔细哟。(添了一个0)

    这个1的末尾添了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还能把这个数变小,知道怎么变吗?就要把末尾的0(去掉),看着啊。

    看来,我把整数末尾的0 去掉,这个数就缩小。那100去掉末尾两个0,大小怎么变化的?(缩小了100倍,好极了)

    师:刚才我将这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整数就变大了,我又将这个整数的末尾去掉0,这个整数就变小了。

    2、师:接下来再变一个小数的魔术。这是几?(0.1)看着啊,老师还能把它变大。变大了吗?

    这可奇怪了,刚才整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大,整数的末尾去掉0,这个数就会变小,那我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呢?你认为呢?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只是大家的猜想,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就需要大家一起来验证一下。

    板书:猜想 验证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探究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有以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三个数的大小。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必须体现它们的原先单位。

    导:分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厘米、毫米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性质呢?这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教学例2。

    (1)比较1.30和1.30的大小。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1.30和.1.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

    理论推导法:1.30是130个1/100,也是13个1/10;
    1.3是1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1.30=1.3)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1.30=1.3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 讨论归纳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

    4、指导阅读。

    讲述:书上也证实了我们的研究,并把它称为“小数的性质”。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判断)

    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挑战一下你们。(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小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l.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4)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 1.820 2.900 0.080 12.000

    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问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过渡: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4.90

    整数和小数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先添上小数点,再添0)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推荐访问:下册 人教版 四年级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集锦18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集锦1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