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文秘网 - www.lengleng2.com 2024年05月19日 02:35 星期日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观潮教案设计公开课(2022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6-09 14:36: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案设计公开课(2022年),供大家参考。

    观潮教案设计公开课(2022年)

     

     观潮第一课时

     一

     我一路奔跑,来到教室,气喘吁吁地说:“没想到,我又教你们了。”他们从我走进教室,就一直看着我。我碰到笑得略带羞涩的书鸿同学的目光,继续说:“没想到,你们变得这么懂事,没想到,我第一节课就来晚了。”他们笑了。“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就不客套了,请大家立即朗读第一课,读准字音。”他们迅速读起来,我利用这个机会,转身拷贝课件,打开课件……终于搞定。

     等他们读完,我请他们看“潮水”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潮。”

     “海水受了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就叫‘潮’。”课件出示“潮”,问:“同学们,你怎么记住潮呢?”“三点水加一个朝。”“十月十日来到一条小河边。”周睦斐的记忆方法,细想起来很有意思的。这家伙的想法很独特。

     “我们一起学习——”“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潮’?”我出示第一自然段,大声朗读起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读完给大家播放两张照片,同学们惊叹起来。

     “这句话中有两个‘观’字,他们意思一样吗?”同学们说不一样。我出示“观”的三种解释:(1)看,察看;(2)看到的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我请他们选择字意,他们竟然“秒回”:“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 的意思。

     二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呢?”我请大家用一分钟浏览课文,找到奇特的地方。

     史书鸿选的是第四自然段,读的声音小了点,但他朗读得很不错。我想他一定听了我发在家长群里的朗读录音。潘佑宸也选的这段,朗读也非常不错。我昨晚八点多发在群里的朗读录音,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一定作用了。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的神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后,我引导大家关注文章的顺序:“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大家一看,就发现是时间顺序,那就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他们很快找出了这些词: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其实,他们还找出了“过了一会儿”这个词,我引导他们于都第三自然段,发现这个“过了一会儿”,其实也是属于“午后一点左右”这个时间段。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我引导大家看第二自段,明白这是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我板书“潮来前”,随后,我请大家看后面的几段,请他们概括,他们就很容易想到:潮来时、潮来后。

     最后,大家用一句话就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

     三

     “潮来前的景象怎么样呢?”我请何文杰朗读第 2 自然段。这小家伙,将“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读得结结巴巴,我就领着他和大家一起读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随后,我们学习“据”等生字词。

     “据”的本意是指手靠着、椅靠着,提手旁,也指占有、占据,“据说”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同学们回答就是“听说”的意思,书空“据”。

     “堤”是提土旁,指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我提醒何文杰同学,这个是“堤”,不是“tí”(提)。

     “宽阔”的反义词是“狭窄”,我问大家:“你觉得我们的教室可以用宽阔来形容吗?”有几位小朋友不太确定,我说:“阔可以组词开阔、辽阔,我们一般说辽阔的草原,辽阔的大海。而教室虽然比较宽,但称不上辽阔,只能说宽敞,因为我们的教室又宽又敞亮。”“阔”里面是“活”,这样很容易识记住“阔”。

     “盼”本义是看,目字旁,左顾右盼,学写“盼”,注意“撇”要短小,表示谦让。

     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明显顺畅多了。我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旁边写下“潮来前”三个字。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

     “潮来时,又是怎样的景象?”此刻,吊扇的声音很大,教室里真是又吵又热,原本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现在我决定请大家齐读。大家轻轻朗读,就能盖住风扇的声音,这样感觉好多了。

     我请大家朗读“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这句,并请大家在文中找出“顿时”的近义词——霎时,这个难不倒同学们。

     我们学习生字“顿”和“霎”。“顿”这个字,要注意第四笔是“竖提”,而教“霎”这个字时,有一个小插曲:我说上面的“雨”扁扁的,下面的“妾”也是扁扁的,“女”的那一“横”特别长。我还没说完,就有同学对“妾”的意思感兴趣了,我说在古代,妾不是正室妻子,有一位

     同学说妾就是“小三”,我说不是的,我佯装瞪了她一眼:“你知道得太多了!”大家笑了。

     “你是怎么理解人声鼎沸的?你们能不能让教室里霎时人声鼎沸?”我一说,他们立即乱喊起来,教室里有点乱哄哄的,哈哈。“你们这声音还不够吵,还不够大,而且大多数都是喊的,这个成语的声音,应该是有的大声说话,有的喊叫,再加上人多,所以声音很大很乱,你们再试试!”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他们“模拟”得很像。我请他们看图认识“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读一读成语的意思: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锅里水开了一样。

     此刻,他们恍然大悟,原来人声鼎沸的本意是这样的。

     刚才我们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霎时”,现在我们此法理解“犹如”,我请大家找出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比喻词——如同、好像,书空生字“犹”。

     随后,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将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浩浩荡荡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山崩地裂

     这两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我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准“风号浪吼”的“号”读第二声。

     五

     按照以往,我们第一课时就学习以上的内容即可,但进入四年级,第一课时会“精读”课文的某一部分。《观潮》这篇,我们选择精读“潮来前”这部分内容。

     “潮来前的景象让你有着怎样的感觉呢?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很快,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平静、蒙蒙、人山人海。

     我板书这三个词语。读一读,能够梳理出这样的感受,不难。但我想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聚焦“关键词语”感受其奥秘,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

     我问:“横卧是什么意思?”“就是横着躺着。”“对的,就是横着躺下或趴下。”

     “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横躺着,这让你有着怎样的感觉?”

     “我感觉这很平静。”“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人躺着,比较安静。”这样的感悟太棒了。“这是拟人,那你们觉得让你觉得这钱塘江仿佛是一个怎样的人?”“巨人。”“那你感觉钱塘江怎么样?”“非常大,非常开阔。”

     “如果此时你也登上了海塘大堤,你心里会想什么?”“我觉得江面很平静,很开阔,待会会有怎样奇特的景象呢?”“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呢?待会一定是非常奇特。”

     此刻,我指导同学们朗读,读出“平静”,读出人们急切的心情。

     六

     我们进行课堂练习,先是认读生字词,给加粗字注音:霎 霎(

     )时、人声鼎 鼎(

     )沸、横贯 贯(

     )江面、震 震(

     )动、山崩 崩(

     )地裂

     海塘大堤 堤(

     ),然后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多音字,分别组词,最后认读“滚、逐、渐、堵、震、余”六个字,并分类指导书写。

     观潮第二课时 一

     我报词语,同学们听写,我同时打开课件,做好上课准备。

     我出示词语,朱婧宇朗读:“闷雷滚动、风平浪静、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她读错了多音字“号”,我指出来,她读准了多音字“闷”,我表示赞美,并出示读音,以及词典上的意思,让同学们明白“闷雷”就是声音低沉的雷。

     “理解了词语,你就能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觉。”朱婧宇再读,感觉明显“有感觉”了。我提醒,不是说声音越响亮,就是读得“有感觉”,我示范朗读“山崩地裂”,重点让他们感受“读出力量”有时候声音可以低些,慢些,干脆些。大家跟着朗读,“感觉”出来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想用哪些词语形容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景?”同学们想到的是汹涌澎湃,除此却没有了。我出示四个供他们积累: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惊涛骇浪。他们读完,我重点讲讲“惊涛骇浪”之意,再请他们读出感觉。

     二

     “潮来前的景象,我们昨天已经领略。今天我们来领略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自由读第 3-5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待会把你仿佛看到的和听到的说出来。”我板书“边读边想象画面”几个字,等大家朗读完毕,又请大家默读一遍。在我看来了,这里的“读”,既指朗读,也指默读。

     等默读完毕,我不让他们说出来,而是让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读出来。我出示“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周睦斐朗读,他读得特别精彩,尤其是将“隆隆”两个字拉长了、提高音量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画面。徐媛熙也来读,但隆隆两字,读得太快,没有了画面感。朱婧宇评价周睦斐读得更有画面感,于是,我请徐媛熙再次朗读,这次她取人之长,终于也读出了感觉。大家为她鼓掌。

     读好了,我组织大家讨论:这里潮水的隆隆声,被作者比喻成了什么?

     当然是“闷雷”。我请大家想想闷雷的声音,并给大家模拟了一下“闷雷”,再次基础上,再引导大家思考“闷雷滚动”是怎样的感觉。

     作者将隆隆的潮水声,比喻成“闷雷滚动”,实在是精妙,我让同学们明白,只有比喻成大家比较熟悉的或有点熟悉的东西,才是高明的。这是运用比喻的“秘密”之一。

     我请同学再找课文中描写潮水声音的句子,他们找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我请大家先试着向周睦斐这样创造性地朗读。这一句,大家读得明显有感觉多了。同样,我们感受比喻之妙,同时领略“夸张”之效。

     为了让大家体会声音之变化,我请大家将这两句放在一起朗读。果然,声音之变化,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了。但是,这还不够,我引导大家读出心情的变化,这次请朱婧宇再次出马,她真的读出心情之变化来了。

     从他们朗读的进步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快乐。

     “这大潮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变化?”我用这一问题,帮助同学们领悟“由远到近”的观察和写作方法,从而形成对潮水的整体感。

     我请同学们立即背诵这两句话。

     三

     “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有哪些?”同学们很快找出了四句。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每句话,我都配了一幅图,请大家看图感受,感受“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战马”这些比喻的准确。一条白线,形容潮水在远处的样子,水墙,说明浪涛很高,而且像墙这样直。特别是“战马”,我引导

     他们比较:为什么这里不用黄马或骏马,而是用战马?你想象战马是做什么的,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觉?

     王宸浩说:“我感觉千万匹战马飞奔而来,非常壮观,而且让我心情很激动,很兴奋,也有点害怕。”瞧,说得多好,战马之战,的确有“惊心动魄”之感。战马与其他什么黄马、骏马相比,虽是一字之差,但情感表达效果确实很有差异的。

     理解完比喻之妙,领略好用词之恰当,我再请同学们朗读,“画面感”顿时呈现出来。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大潮的样子的?”“由远到近。”

     同学们圈出表示远近的词语:从远处传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

     四

     “作者在写大潮的声音、样子时,为什么穿插两处对人群的描写?”我引导大家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让他们知道:侧面描写人群,是为了烘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人们急切的心情。请同学们记下一些关键词。

     此刻,我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 3-4 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潘佑宸读出了声音和样子的变化,大家热烈鼓掌。这节课,真是让我欣慰。大家朗读的进步和感觉,这是妙得没法说!我说:“把声音和样子融合在一起来写,写出变化,写出由远到近的感觉,这是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究竟是什么样子?”

     同学们观看大潮视频,越往后,越感受到一种震撼。

     我请同学再次朗读,随后出示填空,进行背诵。

     五

     “潮来后是怎样的景象呢?”我请同学们朗读,并思考: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到潮来后同样神奇?

     “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我指导他们读好这些词,感受落潮的景象同样壮观。“难怪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此时,再次回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觉理解又深了一层。

     “你会用由远到近的方法介绍一处景吗?”我出示两幅图画,并给他们朗读一个片段:“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不由得

     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方法?”用此问题,请他们明白:这个片段先写远处的香味,再写近处的样子。

     今天的作业之一自然是完成一个写景的片段。

     这篇叙事,我是一上完就立即写好,课堂上同学们的读书声,仍在耳畔回响。

    推荐访问:观潮 公开课 教案设计 观潮教案设计公开课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Top